凌晨1点,张哥蹲在地下车库给刚买的增程车充电,邻居遛狗路过调侃:“又伺候电动爹呢?”他苦笑摇头——半年前听信销售吹嘘“可油可电无焦虑”,如今纯电续航从标称200公里缩水到120公里配资股公司官网,高速亏电油耗飙到9.5L,充电桩前排队的次数比上班打卡还勤。像他这样被“可油可电”光环忽悠的车主,正成群结队涌向二手车市场,含泪割肉……
痛点一:续航“骨感现实”,低温一冻打五折“官方说一周一充,我每天通勤60公里,冬天三天就得充两次!”北京车主李姐吐槽。车企宣传的纯电续航多在理想工况下测试,但现实中低温、空调、高速行驶三重暴击,续航直接腰斩。某热门增程车在-10℃环境下,标称120公里续航实跑仅70公里,车主被迫频繁切换燃油模式,省电梦碎一地。
更扎心的是,增程车电池容量普遍偏小(约40度电),纯电续航大多不足100公里。若想靠电省钱,充电频率比纯电车还高,没私桩的用户每天午休全耗在抢充电位上,“不是在充电,就是在找桩的路上”成日常魔咒。
展开剩余76%痛点二:亏电油耗翻车,加油比油车还肉疼“满电是条龙,亏电变爬虫!”——这句车主间的黑话道尽真相。一旦电池耗尽,发动机强行启动发电,噪音像拖拉机突突响,方向盘抖得手发麻。更离谱的是油耗:高速亏电时,某增程SUV油耗飙至9.5L/百公里,比同级别燃油车还高2L! 算下来每年多烧几千油费,省油人设彻底崩塌。
“当初想着可油可电灵活,结果油电双修变成油电双烧!”一位问界M5车主晒出账单:馈电通勤月油费1800元,比同事的纯电车多花4倍,省下的电费全贴进油箱里。
痛点三:高价低质,维修账单吓哭人为塞下两套动力系统,可油可电车型售价普遍比同级燃油车贵5万以上。某插混SUV售价25万,比燃油版贵7万,销售忽悠“开五年油费省回来”,结果车主发现:
保养翻倍:发动机5000公里换机油,电机系统还要定期检测,年保养费比纯电车高30%;
修车天价:电池包磕碰维修8万起,一体化压铸车身小刮蹭也得整体更换,保险公司见了直摇头。
二手市场更残酷:某新势力增程车三年残值仅剩40%,车贩子直言:“两套系统都是雷,修不起也卖不动!”
痛点四:技术缝合怪,驾驶体验割裂动力切换的顿挫感,成了可油可电车的“祖传毛病”。
超车时电机油门切换像“被人拽了一把”,加速断断续续;
发动机介入时噪音突兀,打破纯电静谧性;
车身配重失衡,过弯飘忽像开船。
“开这车得练就‘黄金右脚’,不然全家晕车吐一路!”一位理想L9车主自嘲。
内行人说真相:这三类人千万别碰可油可电!充电靠公桩的上班族:
纯电续航短逼你天天充电,排队两小时够睡半觉,时间成本远超油费。
年跑3万公里以上的长途党:
高速馈电油耗翻车,省的钱全喂了加油站,不如直接买油混车。
一辆车想开10年的务实派:
电池5年衰减25%,双系统故障率高,后期维修费能再买辆五菱宏光。
闭眼入人群:家有私桩、少跑长途、3年内必换车的追新族。
结语:撕开糖衣,看清炮弹可油可电不是万能解药,而是车企针对续航焦虑的“止痛针”——药效短、副作用大。2025年买车,要么纯电彻底拥抱未来配资股公司官网,要么油混稳扎稳打,别在“既要又要”的幻想里当了冤大头!
发布于:河南省辉煌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